【中國金都網報道】 18歲的民女李春蘭羅山采藥云屯頂大瀑布遇險,神不知鬼不覺地被救,此后她竟未婚而孕,因而受盡嘲諷,又被父親趕出家門。遇班仙洞云真道長等搭救和幫助,她隱居山洞,生下龍子——黑龍,憤怒的外祖父將黑龍的尾巴鏟斷……黑龍母子的命運如何?少年黑龍如何除惡揚善,救苦救難,呼風喚雨,神力無邊?劇本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悲愴、驚險、動人的神奇故事。
由中華全國總工會文工團影視中心和招遠市作家協會策劃、招遠籍作家張丕基、李日君編劇的少兒神話電影劇本《黑龍》(又名禿尾巴老李),日前在全國戲劇藝術類核心期刊、田漢戲劇獎優秀期刊——《戲劇叢刊》(2006年第2期、4月16日出版)上發表。
位于膠東半島腹地、渤海之濱的中國金都——山東省招遠市,境內的羅山山脈座落著著名的“羅山國家森林公園”。這里山勢巍峨,蒼松翠柏。“秋千柱”奇峰插天,“滴水崖”銀河倒傾,“蓮花盆”瓣瓣靈秀,“班仙洞”神氣四溢。羅山山脈蘊涵著中外馳名的金礦田——玲瓏礦田,自古就有“玲瓏山,十八層,金梁玉柱藏其中”、“玲瓏石,塊塊珍,尖斗砂子平斗金”的美譽,羅山也是“中國金都”的命脈……清順治年間出版的《招遠縣志》記載:“世傳有婦人產龍于此”(羅山)。這里所說的龍,就是禿尾巴老李——黑龍。至今,在山東和東北黑龍江一帶,禿尾巴老李——黑龍的故事一直盛傳,在招遠,幾乎達到家喻戶曉的地步。傳說每年三月三日,禿尾巴老李都要從黑龍江回膠東半島老家上墳,這一天,半島地區都會下雨。黑龍的故事也見傳于日本。黑龍當年在東渡日本期間,除惡揚善,法力無邊,為群眾做了不少好事,日本人深深愛戴黑龍,并因此而成立黑龍會。日本佛家童子氣功研究會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黑龍作為他們的圖騰,會規要求弟子學習和發揚黑龍精神,造福人民。日本佛家童子氣功研究會總負責人、父輩祖籍膠東的日本人孫秉鈞(字世豪),經過多年艱辛地考察尋找,最后將黑龍的出生地鎖在招遠的的羅山,并于1993年7月16日親臨羅山找到龍母墳。孫秉鈞慷慨捐資三萬,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,為龍母李春蘭豎碑一幢。碑的正面上寫著:“龍王禿尾巴老李——李昌文殿下之母李春蘭之墓”;碑的背面刻有《龍母托福頌》一首:“遠上霧嶺石徑斜,垅山南麓李母墳。滿山盡是奇仙境,瀛得豐金多福分?!?/p>
招遠的民間故事非常豐富,先后有《神奇的金龜》、《天鵝湖的傳說》、《金都風情》等民間故事集面世。但一個故事多個版本、地點不一、情節不一、甚至互相矛盾的情況并不少見,例如,有關禿尾巴老李(黑龍)的出生地、母子名稱、故事情節等就有多種說法。這種現象雖然為我們發掘文化遺產提供了豐富的空間,但如果僅僅滯留于此,則不利于文化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文化品牌的發展、傳播。發掘和整合招遠民間文化資源,變零散的為集中的,變朦朧的為清晰的,變膚淺的為深奧的,變多家的為一家的,變一般的為典型的,其意義非常重大,它關系到招遠的地域文化(民間文學、旅游文化、民俗文化、域名品牌等)的發展和傳播,對推動招遠經濟的發展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。也是電影劇本《黑龍》的創作目的之一。
劇本以招遠民間的“禿尾巴老李”、“半仙洞”和“黃金寶殿”等神話傳說為基本線條,通過對龍母李春蘭、黑龍、全真道長和山柱等人物的塑造,歌頌了人的堅強、善良、誠實守信,助人為樂、機智勇敢、清廉以及疾惡如仇的美德;通過黑龍重傷后受到虎警衛、羊哺育、鹿采食、雕遮日和山柱母子放生小白兔等故事的描寫,褒揚了人、動物、自然間的和諧相處,隱喻了環境保護的重大現實課題;劇中主要人物黑龍被定格在兒童少年時期,將劇本列入少兒題材,旨在為少年兒童提供一道美味文化大餐。創作者力求將劇本寫成進行真、善、美、榮辱觀和創建和諧社會教育的生動教材。
創作者為羅山國家森林公園量身做衣,將劇情輔以龍母碑、仙洞石門、云屯頂大瀑布、產龍洞、連翹廊、蓮花盆、紫霞洞、六公澗、神龜、掛鑼橛、一線通等著名景點的映襯,炫示了羅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神奇與美麗,為創意山、林、水、金、神為一體的旅游新概念,叫響羅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旅游品牌開辟了一個新的途徑。
最近,中華全國總工會文工團影視中心已致信招遠市作家協會,商討籌拍少兒神話數字電影《黑龍》事宜。